刘晓丽 李征峥
高钙盐、轻盐、调味盐、护肤盐、沐浴盐、果蔬清洗盐……在湖北应城市的一家企业展厅里,各类盐产品让人眼花缭乱。这些由岩盐深加工而来的产品覆盖健康膳食、个人护理、家居清洁等全场景需求,形成盐化工产业向民生消费领域延伸的生态图谱。
图为鸟瞰应城市城区。新华网发李鸿飞摄
应城市境内已探明矿种有岩盐、石膏、芒硝、锶、石英、高岭土等,其中,尤以岩盐、石膏储量最为丰富。在应城1103平方公里土地下,280亿吨岩盐储量如同沉睡的宝藏。
这座因盐而兴的千年古城,曾因单一的盐化工产业面临发展瓶颈,却以“资源有限、创新无限”的魄力,开启了一场传统产业的深度变革。2024年,应城市经济总量突破530亿元,较2021年新增近百亿元。
盐矿为基 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化工产业成为国家建设重点。1980年,国家化工部选址应城建设的中南地区最大化工企业——湖北省化工厂正式投产,该厂以岩盐资源为依托,开启规模化盐化工生产序幕,主要生产纯碱、氯化铵及复合肥,为应城奠定了化工产业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湖北省化工厂改制为湖北双环碱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后更名为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彼时,工业盐衍生的纯碱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双环科技年产能快速提升至100万吨,成为应城“纳税第一大户”。这一阶段,应城盐化产业进入高速扩张期,制盐厂、化肥厂、磷肥厂等企业密集落地,形成以基础化工原料生产为主的产业格局。
21世纪初,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建材、轻工等行业对烧碱、纯碱产品需求量下降,包含双环科技在内的多数盐业企业陷入亏损。与此同时,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生态问题凸显。
2016年,应城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环保整治,关停29家环保不达标企业,并投入10亿元对应城化工产业园区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转型,其实早在2003年便已开始。面对单一产业结构的风险,当地政府以“引入龙头+资源重组”策略推动产业重构:引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图控股收购应城联碱厂,组建应城市新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四川久大制盐(集团)公司整体收购应城市第一制盐厂,推动制盐环节技术升级。2006年,在应城市与宜昌市共同努力下,宜化集团通过股权收购成为双环科技控股股东。通过实施机构改革、聚焦主业等措施,再现双环科技“化工龙头”荣光。
2021年,应城市政府、双环科技、宏泰集团等多方达成重组协议,共同组建应城市宏宜化工科技公司,整合区域资源,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图为益盐堂公司生产线。新华网发郑毅摄
2023年,云图控股投资75亿元建设盐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转型及产品结构调整升级项目,涵盖100万吨复合肥、150万吨精制盐、20万吨小苏打,30万吨轻碱改重碱等产能,改扩建70万吨/年合成氨,并同步建设智能仓储、物流及相关配套项目;双环科技、中盐长江等企业则在做大做强制盐业和以纯碱、氯碱工业为主体的盐化工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以氯气、氢气下游产业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
目前,应城有盐化工行业规上企业67家,形成了盐-品种盐、盐-日化盐、盐-两碱、盐-氯化铵、盐-复合肥等多条产业链。
从资源立基到绿色转型,从单一生产到链式集群,应城市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秉持“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发展理念,在产业扩张期以资源换增长,在环保倒逼期以改革促转型,在创新突破期以链条谋升级,通过动态调整政策组合拳,让盐化工产业始终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前行。
图为应城市宏宜化工科技公司。新华网发龙嘉乐摄
创新为翼 新兴产业的多元化布局
盐化工产业是应城的“传统强项”,也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压力来源。近年来,受环保门槛、原料价格、市场竞争等影响,相关企业经营压力日增,“靠盐吃盐”的思路必须转变。
2021年,湖北省提出构建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的“51020”现代产业体系,应城市精准对接,以现代化工、绿色建材和新能源“2+1”主导产业集群为骨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垂直整合与横向拓展。
图为湖北三棵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华网发何博摄
位于应城市东城工业园的湖北三棵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码垛。仓库中,准备出库的乳胶漆、真石漆、多彩漆码满库房。
湖北三棵树年产100万吨涂料及配套项目是应城市2021年引进的重大项目。项目于2021年3月开工建设,同年12月试生产,展现了当年开工、当年生产见效的“应城速度”。
距离三棵树不到2公里的湖北保立佳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三棵树的上游企业,为三棵树提供原料。
依托三棵树、保立佳等龙头企业带动,应城市东城工业园陆续吸引多个相关项目落户,与大禹九鼎、乐华厨卫、天加新材料等企业逐渐形成建材、家居等为主导的绿色建材产业链。
作为湖北省深地储能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基地,应城市还探索将盐资源开采利用后形成的空腔资源“变废为宝”。
图为应城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新华网发蔡青阳摄
2023年,湖北应城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项目落户,2025-08-06首次并网,今年1月9日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15.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1万吨,预计年发电量接近5亿千瓦时。
作为一个超级绿色“充电宝”,电站运行将有效实现电网的“削峰填谷”,提升电网调节能力以及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此外,近年来,应城市还先后引进高投能源、丰华能源、华润、华能、优泰等12个新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137.5万千瓦,新能源产业迈上快车道。
制度为帆 投资兴业的市场化改革
在软环境打造上,应城市聚力“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开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活动,着力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金牌店小二”。
据悉,目前应城市193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群众办事“零跑腿”成常态,46项“一事联办”和25个“一业一证”主题上线,“跨域通办”覆盖武汉都市圈1000个事项。
应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到企业食堂检查食品安全开展政策宣传。新华网发李梦婷摄
2024年初,应城市出台《关于完善应城市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持续深化“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方案》,建立市级领导、市直部门、各镇(街道、场、区)“三级三包”清单,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完善“发现—汇总—交办—解决—反馈”闭环工作机制,确保企业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25名应城市级领导干部包保75家企业,60个市直部门包保87家重点企业。据统计,2024年全年,政府各部门及领导走访搜集企业反馈的问题一百余条,已全部解决或解释到位。
今年1月,应城市9个先行区改革事项获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通报表扬。其中,应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取水权不动产登记试点、应城市发改局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共同创建的公共资源交易评标环节错误快速纠正机制,纳入国家级先行区试点改革事项。
据悉,2024年6月,应城市新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取得湖北省首本取水权不动产权证书。当年8月,公司以取水权证质押贷款1000万元。“水资源”变“水资产”,不仅破解了企业融资难题,更折射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图为应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企业办理业务。新华网发邓莎摄
如今,企业在应城落户,“拿地即开工”“五证同发”是常态。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上,一般社会投资项目、一般工业项目、社会投资低风险工业项目备案时限分别缩减至1、3和3个工作日。
“‘蒲骚故地,应来之城’,我们将不断守正创新,以奋进的姿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让创业者‘应来’,让投资者放心。”应城市委书记、市长胡光怀说。